护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

时间:2022-10-13 20:34:49 点击数: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推进护理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构建具有护理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动态反映和展示全国各护理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充分发挥典型教学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教育部护理学类教指委于2022年1月面向全国护理院校征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及特色教学方法,经组织专家评审推荐,择优分批在公众号陆续推送,供全国护理院校学习借鉴。这些案例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家国情怀、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等思政目标,将思政教育贯穿护理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好护理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护理人才。

  本期推送南方医科大学、南华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种好健康评估核心能力培养责任田,浇筑卓越护理人才全面成长的沃土——南方医科大学《健康评估》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经验

  一、前言

  《健康评估》是护理/助产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护理与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教学重点通过健康评估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和伦理道德。健康评估课程组教师遵循“立德树人”神圣使命和岗位责任,秉承“厚德、严谨、敏行、精进”的院训,把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每一项教学活动、每一堂课中,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健康评估课程成为卓越护理人才全面成长的沃土。

  二、主要教学设计

  1.把好“方向盘”,配好 “发动机”

  自2000年创建课程以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现代化教学信息手段作支撑,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思政教学建设,将《健康评估》课程建设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图1)。

  图1 课程发展历程

  《健康评估》课程团队经过20年教学实践,组建成一支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过硬的师资团队。共17人,涵盖护理学、临床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多学科背景,80%为高级职称,平均年龄43岁,结构合理。课程师资所在党支部于2018年被南方医科大学评选为“三型”党支部,并于2021年入选为首届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成为具有“硬核”发动机的思政主力军。

  2.实施好“路线图”

  课程团队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注重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近五年来先后承担20余项省级以上教学课题、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工作机制(图2),以思政为概念,以课程为载体,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评价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固本铸魂、培德育人。

图2 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机制

  教材创新: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根据护理专业阶梯式成长的特点,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增加素质目标,并固化于教材中。课程团队连续多年承担国家级规划教材《健康评估》的主编及编写任务。2021年该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获广泛好评。

  队伍建设:外请内培,邀请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加入教学队伍,武装团队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荟萃:将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信仰价值、职业道德、科学精神、传统文化、抗疫精神相结合,从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涵盖全生命周期和健康全过程,建设思政教学案例。通过聆听历史、讲述故事、技能操作、见习领悟等方法,实现以史明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图3)。

图3 课程团队师生抗疫宣传

  教学评价:采取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多元评价体系,评价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行为示范作用、课程的教学设计、课堂的思政教育氛围和教学效果;另外,通过学生的主观评价与行为表现评价课程的思政教育成果。

  三、建设成效

  经过积累与沉淀,健康评估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机制得到巩固,教学效果体现在校内实验室、见习和实习各个阶段,师生在各类奖项中屡获佳绩(图5)。

图4 师生奖项展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健康评估课程团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培养卓越护理人才而不断努力。

  课程思政双融合,传承发展育人才——南华大学《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团队按照“修订目标、挖掘元素、创新方法、综合评价”流程,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教学中,打造《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双向融合模式,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促进“育人”与“学业”相融合;丰富课程内涵,传承护理精神,实现“传承”与“发展”相结合;搭建护理云平台,护佑生命健康,做到“教学”与“公益”相促进;挖掘思政元素,讲好思政故事;培养学生“精神成人,学业成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到了同向同行的目标要求。

  二、主要教学设计

  1.突出三个思政目标,重设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根据“一流课程”高阶性和挑战度要求,分析护理专业特色、课程思政要求和护理本科生特征,确立课程思政目标,坚持“6个下功夫”,突出家国情怀、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立足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图1)。

  2.挖掘八类思政元素,促进课程思政内容融合

  课程注重提升教学的高阶性和思想性。从学科和思政两个视角挖掘课程育人元素,整合专业知识,归纳八类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编写课程思政案例库(见表1)。

  3.通过三优化三衔接,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手段

  课程通过搭建课程云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实现一流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学银在线开展混合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课堂+课外”“专业+思政”有机结合。通过拓展线上线下空间,进行实践活动,凸显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让学生感受护理精神、大爱情怀、伦理道德和人文思想;举办5.12护士节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南丁格尔精神;通过各级护理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夯实学生的护理技能;举办校内外急救知识公益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见图2、图3、图4)。运用课程网站开展“云思政”,通过教学资源三优化和教学过程三衔接,达到课内课外相补充,校内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衔接,理论实践相促进,思政教育贯始终(见图5)。


图2:《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双向融合教学方法图片

  图3:课程网站及思政教学专栏
 

 
 图4:课程组校内外社会服务图片

  图5:《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双向融合教学实施过程

  4.构建闭环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课程思政效果

  课程注重教学反馈,从教学前、教学中和结课后三个环节,专业学习和思政育人两个角度,线上和线下学习两个方面构建闭环式评价体系(见图6),师生共同参与,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多元全程评价。

图6 课程思政教学闭环式评价体系

夯实护理“重症”技,培育护卫“急救”心——绍兴文理学院《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前言

  本课程为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的一门专业课。课程依据学情梳理知识点,按重症患者从院前到院内救治的救治程序,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概述、院前急救、急诊护理和重症护理,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为一体的育人目标。

  二、主要教学设计

  1.课程育人目标

  知识目标:获得急诊、危重症患者评估、监测、治疗、护理需求所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

  能力目标:具备院内外急危重症患者急救与监护所需的监测和救护技能。能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具有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素质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生命。能逐渐养成严谨慎独、恪尽职守、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

  2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

  3.知识点与育人元素结合的教学设计(以地震灾难救护为例)

  3.1课前

  引入汶川地震现场救护的视频资料“少年被埋在废墟内,废墟外一名护士紧紧握着少年的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救援中护士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

  3.2课堂教学环节

  3.2.1 通过对地震灾害的概念、分类的介绍,以图片、图示的形式直观展示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现场救护中,通过图片和讲解展示汶川地震的早期现场救护,伤病员尚在废墟中就得到了输液和吸氧等治疗。

  3.2.2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骨折时部分内容时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成果,唤起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增强学习的获得感,能够内化于专业学习中。

  3.2.3 高阶性问题引发学生再思考

  挤压综合征,常规的救护措施为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早补充液体,监测血压、尿量和受压局部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阶性的问题,“肢体长期被挤压几十个小时,救出来以后我们怎么处理,是不是可以马上大量输液,一次的给液量多少才合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4用记录片让思政元素可视化

  转送护理时,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转运情况的地震灾区大规模救援和后送通常采用军队作战模式进行,14天时间内通过飞机、高铁、救护车安全转运10015名伤员,这是医学上的奇迹,这是人类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引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传递信念。

  3.2.5 教师的感想分享

  通过图片资料等,分享白衣战士以巨大的勇气和感天动地的力量,诠释了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体现了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3.2.6 对比分析

  美丽的城市照片,这是曾经经历过惨痛的地震灾害的两座城市,而今是重建后的美丽家园,因为背后有祖国,有万众一心的中国人。在此引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坚定信念。

  3.3 课后

  学习效果检测。课后小组学习任务,小组为单位向非医学专业学生或公众进行一次“止血、包扎、固定”救护技术的健康教育,让思政教育转化为行动。

  深入分析,精准设计,注重育人成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灾害护理学》绪论教学设计

  一、前言

  本课程面向护理学本科生开设,学生选课可以在大二或者大三开课。本章节内容是学生完成了护理学基础各种护理操作和健康评估的学习基础上开课。学生已经具备对伤员进行系统健康状态评估和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学习主要存在的问题:①传统课堂学生人数多,难以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缺少师生互动;②选修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差。③课程学时少,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需补充课后学习资源。

  二、主要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灾害护理学的任务,理解灾害的分级和对人类的影响,灾害护理对护士能力的要求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灾害进行识别和分类,分析具体灾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使用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通过小组作业,小组内讨论,发现问题,团队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四个自信”、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促进职业成长,做好迎接灾害的思想准备。

  2.分析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灾害概述。讲授灾害的定义、要素;灾害的分类和分级;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近期发生的灾害分析灾害的定义和要素,探究事件是否属于灾害,加深理解。此部分内容是重点,但是知识简单,可与学生共同讨论、投票、头脑风暴等互动活动完成。

  第二部分 灾害医学。此部分讲授灾害医学的概念和特征;灾害医学的范畴和任务;灾害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这部分通过近期几篇研究论文突出灾害医学的快速发展。

  第三部分 灾害护理学。此部分包括灾害护理学的概念和特征,范畴和任务,灾现状和发展;灾害护理对护士的要求。此部分通过新冠病毒肺炎护士的抗疫日记等唤起学生对灾害护理事业的崇敬,最后播放诗朗诵《来吧,我们站在一起》,号召学生加入灾害护理队伍,并做好准备。

  3.挖掘课程思政融合点

  4设计教学思路

  5教学过程(以第一节为例)

  6课后拓展

  6.1小组作业:查找 2020-2021 年的灾害事件,进行分类与分级(至少 10 个)。

  6.2课后作业:观看电视剧《在一起》之《救护者》书写感后感。

版权所有: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心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地址:承德护理职业学院